天气预报中说的降雨量是多少毫米,这是怎么算的?

这个问题我们分两个部分来回答,天气预报你真的看懂了和降雨量的测量。因为直接回答最后一部分,有可能造成理解不到位!

1. 天气预报你真的看懂了?

其实直观的理解这个问题并不难。我们只要知道降雨量的标准即可。

精准天气几点几分下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啥?还是不够直观?!

那...

恩?!我们来趟湿身之旅,如何?!

精准天气几点几分下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湿身程度表示雨量是不是很直接!!

什么时候降雨,降雨多少,漂亮姑娘会告诉你。 但这些数据是如何监测的?

谢邀。明天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小雪节气到了以后,气温下降的更为明显,总体来说,降至冰点(0℃)的时候更多,降雪将变的更加有可能,虽然量可能不大,但是喜欢雪的朋友更加的有盼头。降雪量、降雨量、降水量、积雪深度等概念了解一下。

精准天气几点几分下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是降水量,它指从天空当中,降落到地面上的固态或者液态的水,没有经过渗透、蒸发和流失,在一个水平面上集聚的深度。也就是高度,以毫米(mm)为单位,而在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不管面积有多大,考虑的是一个深度。

而降雪量则是将降落到水平面上的雪融化成水的量,积雪深度跟降雪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从降雪积雪的表面也就是雪的最上面到地面的一个垂直深度,会随着积雪的加强不断的累计变化。积雪深度和降雪量没有绝对的关系,跟雪的松软和湿度关系特别密切,一般可按照10:1来换算,也就是一般情况下1厘米的积雪对应着1毫米的降雪量。

对于降水量、降雪量和积雪深度的计算和测量,气象部门一开始是采用量杯,人工测量,有雪的话就进行融雪测量。

后来随着自动化,气象部门开始使用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就是利用翻斗电脉冲自动的测量液态降水。

近几年,气象部门逐步安装了固态降水称重式传感器,它主要基于载荷测量技术原理设计,能够对包括固态、液态、混合态等相关类型的降水进行全天候的自动化并且连续观测。

该设备的使用,能够极大程度上克服固态降水人工观测时效性差、观测频次低等缺点,增强了对固态降水自动连续观测能力,提高气象资料的密度和时效性,在下雪天网络发达的今天,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雪情,欣赏雪景。

这个题主,我来回答你。

降雨量是指降落在地面的雨,未经蒸发、流失、渗透到地里,而聚集起来的水的深度,以毫米来表示。

根据湖南省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雨量

<1O毫米是小雨

10-25毫米是中雨

谢邀回答:

以前科学不发时只靠土办法和老农和国土气象局的老师傅老经验计量。现在科学技术发达,有气象卫星大数据计算云层厚度含水量有多少,温度多少摄氏度,风向或多少极,宗合起来就知道这条降雨带在某地区能下多少毫米。回答完毕。

天气预报中经常会说到某某地会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等,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降雨量会达到多少多少毫米。那么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呢?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雨水,如果没有经过蒸发、渗透、流失等损失的部分,在特定的水面上进行积聚,我们就把积聚的水层深度称之为降雨量,一般以毫米表示。

目前,测定降雨量统一采用的仪器就是雨量筒和量杯。雨量筒的直径一般为20厘米,内有漏斗和容量瓶,量杯的直径一般为4厘米。具体测量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雨量筒露天放置24小时,然后将其中的雨水倒入量杯中,再根据量杯上的刻度值,就可以测出当天的降雨量了。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规定:凡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的称为小雨,在10.0-24.9毫米区间内的为中雨,在25.0-49.9毫米区间的为大雨,在50.0-99.9毫米区间的为暴雨,在100.0-250.0毫米区间的为特大暴雨,超过250.0毫米的则是特大暴雨。

天气雷达怎么测天气?

彩云天气

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精确到多少分钟后下雨/停雨,虽然有时候也是不准的,但是它可以通过看雷达图自行判断。

还能看空气质量的雷达图

对了,小米自带的天气也用了它的数据

古时候判断时辰晴天看太阳,那雨天怎么判断时辰呢?

古时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来计算时间的,可是一旦遇到阴雨天或着黑夜的话,这两样东西就会失去作用,那在阴雨天古人又是怎样计时的呢?

为了不受太阳的影响,在阴雨天也能准确知道时间,古人发明了“漏刻”这种计时工具。就是在一个大水壶里装满水,水壶的底部有一个小孔,再在水壶中间立一个标有刻度的尺子,这样随着水慢慢滴出,水平面慢慢下移,就可以从桶中刻度尺上读出时间。

在当时漏完一壶需要大约15分钟,这也是我们现在把15分钟称为一刻钟的由来。

可是,这种计时工具有一点很不方便,那就是要有一个专门在漏壶旁边,等水流完了再往里添水的人,非常麻烦。要是这人开个小差,忘了添水,那不是要搞错时间了。

后来人们经过改进做出了多个漏壶叠加在一起的漏刻,这样一天只要加一次水就够了。

在唐代时期,宫廷中流行一种燃烧香来计时的方法“香篆钟”。

它是一种用黄铜做成梅花形状的盘在,盘子内的梅花有五个花瓣,在每个花瓣上缠绕一圈盘香,然后点燃香,看香燃烧的多少来计时。

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很常见。

古代是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古代时候,钟表尚未发明,人们判断时辰,主要靠太阳。聪明的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根据一年四季太阳运行规律,不同的季节,太阳所处的不同的位置,总结出判断时辰的方法,并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日晷。

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但是到了阴雨天或夜晚,日晷便失去了作用,聪明的古人,又发明了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工具,这就是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带有刻度的浮剑。根据水流到壶中,剑杆的浮沉刻度来计时,为了更精确,又发明了多级漏刻。

除此之外,还有以沙代水的沙漏,以耗油量来计时的灯钟,燃香的香篆钟等。

古时候判断时辰主要看太阳,虽然有时下雨会影响到时间记录时辰,但这还是影响不了人们记录时间。这里讲讲有关我国古代记录和判断时辰的几个方法。

古人把一天的时间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即从子时到亥时共十二时,每一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相当于今天的23点至1点,丑时则相当于1点至3点,以此类推。

在时间判断上,古人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接肉眼看太阳或者月亮。古人有专门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这些人白天看太阳,比如用插杆看影,晚上则是看月亮,然后记录下时间, 尽管误差很大,但人们仍以他们的说法为标准。

二、日晷。 后来人们发明了日晷针盘,晷盘上刻着表示不同时间的记号,盘中心有一指针,太阳照射的针影投射在晷盘的哪个记号,就代表当时是什么时辰。

三、漏壶。由于阴雨天没有太阳,另外晚上记录误差太大,所以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壶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注水部分的一个或几个壶子,另一部分是接水的壶子。接水的壶子上刻有记录不同时间的记号,当所接的水盖到某一时刻记号,那就是当时的时辰。 由于水有时会因气温变化而影响计时精度,人们也用沙子代替水,所以也叫沙漏。

四、古人还有使用燃香或者蜡烛的计时方法,这些多见于民间。


天气预报33%下雨吗?

天气预报也就是一个预报,至于指数如果说是下雨的话,个人认为只要超过一半就应该会有下雨的可能了,指数少,也不可能不会下,有可能下雨的地方会比例小一些,可以综合当前的天气情况与天气预报结合做一个判断。

天气预报33%就有一定的降雨机率但不是很大,所以预报以33%的机率做出预报结果,近几年天气预报的发展特别迅速,尤其是天上天气卫星的使用,更加增强了预报的结果准确性,但仍然无法精确预测天气的变化,只是会按照概率方式来得出结论,所以33%是有可能下雨的,需要做好准备

标签: 精准天气几点几分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