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庄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村庄消失,这些传统文化会消失吗?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村庄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村庄消失,这些传统文化会消失吗?
我的答案是:肯定会消失。
传统文化也会随着时代更迭,淘汰大部分无用或无法借此谋生的文化。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也在进步,人们当然有更方便的选择,就简单举例说几点。
1以前用牛犁地,现在都是现代化机械,谁会为了体验文化还用牛啊。
2石磨以前都是驱赶动物或人来手动磨东西,现在都是电磨。
3走街串巷喊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现在想碰到都不容易。
4做糖人的,孙悟空,猪八戒各种人物动物做的绘声绘色。
5“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这曾经熟悉现在陌生的吆喝声,仿佛从古老胡同和乡村里传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以上案例类似弹棉花了,等等……好多民间手艺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案例数不胜数,这说明什么,社会文明的进步,会自然淘汰落后文化,村庄是载体不错,但如果社会发展的更好,我觉得载体都会被淘汰,一切文明只会向前进步,以后想看传统文化,只能以体验的方式来回忆了。
这就是我对传统文化,和村庄载体的理解,如有不周之处,望海涵🙏
乡村全域旅游的建设和发展,为保留、发掘、研究、传承乡村本土文化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全域乡村”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乡村旅游对传统文化影响的话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要素必然向城镇集中,人类从山上迁往山下,从山里迁往山外,从农村迁往城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
传统文化是通过人的活动来传承、发展和弘扬的,随着人类的迁移而迁移,这才形成历史上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传统承继等。包括中外文明的交流,不同民族的融合,地域文化的借鉴交流等等。
所以,村庄的消失,并不必然引起传统文化的消失。传统文化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流动,并在流入地进一步传承,继而融入新的元素进一步发扬光大,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地域,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反而是好事。
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与之相关的乡村大开发包括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沟域经济等等,叫法可以不同,但都是为了振兴乡村,发展乡村,美化乡村。
文化是乡村旅游之魂,传统村落和古老村庄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好的载体。不论是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农耕文明、传统民居还是非文化遗产,都是乡村旅游最宝贵的资源。保留、发掘、研究、传承这些原汁原味的乡村味道就是最纯粹的“乡愁”,最浓厚的传统味道。
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优势所在。
现在乡村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精品和典型,但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确实让人既心疼又心惊。
实话实说,我并没有多少文化,今天确要谈文化,农村村庄的逐渐消失,放心吧,农村的传统文化不会消失。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改革的大潮会更加猛烈的波及农民,农村村庄会逐步合并而消失,并居生活势不可档。合村并居现在有阻力,但为了根本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农民真正意义的富足,必然施行。为什么传统文化没有随村庄一起消失呢?
文化是物资的也是精神的,是道德,修养和生活方式。村庄是乡村文化的载体,农民在这判断是非,总结经验教训,整合更好的生存方式,推动农村的发展。具体讲有民风民俗,继承和传承,是非取舍等。农民随新房搬走了,文化会随之而迁徒。比如,中秋节总不能改在5月初5过吧。
农民搬到了新家,文化而随之而去,新房就成了文化的寓所。乡村文化被农民热爱,原因是没有城市文化的喧嚣和浮华,乡村文化是乡土、乡情和古朴的民风。搬到新农村后,载体发生了变化,但文化的魂是一样的,人们会更加倍的呵护珍惜她。
无论在哪里,文化都不会缺失;无论在何方,你都能听乡村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呀!
我是畅谈,深耕三农发有宜声音,欢迎关注评论,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