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为什么不换衣服就赶到通天河陈家庄,孙悟空还扯住她让老百姓围观?
观世音菩萨做事向来谨慎,也知道该如何从某件事中得到好处。比如为了强化取经小组的领导,如来特地给了观音金紧禁三个箍儿,用来收伏神通广大的妖怪为取经小组所用,但是观音为此打起了小算盘。取经小组嘛,只要把孙悟空收拾的服服帖帖就行了,其余的徒弟可以由孙悟空去管束。
于是三个箍儿观世音自己咪了俩,用于收伏黑熊精做守山大神,红孩儿做善财童子,把自己的西留底普陀山管理的好生兴旺。
但是千算万算,观音也没想到大海涨潮水,把她池子的小金鱼儿带了出去,那金鱼长期听她讲经,天长日久,已经修炼的颇有神通,借着潮水跑到通天河做灵感大王去了。
这件事可超出了观音的算计,虽说为了给唐僧凑难数,也曾找寻各路神仙帮忙,让坐骑什么的下界为妖,但这小金鱼却不在其中。
也是观音没好好做统计,生怕八十一难变成了八十二难,于是发现小金鱼逃跑之后,也不等悟空来请,睡裙也来不及换,也没洗脸刷牙,赤着脚一大早就到紫竹林里去编花篮,等悟空来时,花篮已经编好。
也就是说,就算悟空不来请,观音也会去降服灵感大王的。
但悟空何等聪明啊,知道观音这是心理着急了,猴子毕竟是猴子,虽然出家受戒,骨子里还是顽皮的,于是在降服了灵感大王后,硬拉着没梳妆换衣的观音让陈家庄的百姓围观,名为宣扬佛法,其实就是开开观音的玩笑。
唉……纵观整个仙佛两届,敢这么跟观音菩萨开玩笑的,也就是悟空了。
敦煌壁画上端庄的菩萨,为何衣着如此“前卫”?
敦煌菩萨其实是菩萨像的一个演变,里面的菩萨都很多种。菩萨的画像和塑像是由一个由男性变为女性的过程。这个衍变过程经历了非男非女、男身女相、女身男相、完全女性化四个阶段。这一衍变过程在敦煌石窟中留下了明显的轨迹。
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疑惑,为什么佛教中以慈悲端庄的菩萨会在敦煌壁画中身穿薄若蝉翼的纱衣,只用飘带遮身?
去过敦煌的人应该能知道在莫高窟地57号南壁上有这样一幅画面:一位面目清秀,婀娜多姿的菩萨翩然而动,身上只用单肩吊带,裹上宽大的丝巾,而其他窟也多是这样的壁画,因此莫高窟也有另一个名字——”美人窟“
关于题目的疑惑,菩萨怎么如此前卫其实是对佛教的误解和文化的不了解。
其一、中国2000年时间绝大多数在儒家文化的统治下,而儒家文化在宋朝理学和明清畸形发展后已经眼中改变人们的审美和思想。
但是莫高窟的敦煌壁画是在唐朝制作,当时的中国以开放包容为发展主题,很多女性是能直接外出、并直接袒露胳膊等大部分的,对比中国现在应该差不了太多。敦煌壁画的菩萨自然受到文化影响呈现”前卫“的姿态。
其二、敦煌壁画的菩萨像其实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转折,在印度菩萨是不穿上衣的,但传入中国当然得入乡随俗,于是唐朝就用宽丝带、薄纱衣裹身,单肩吊带也不用奇怪了。
其三,敦煌地理位置。
敦煌在中原的文化辐射影响最边缘,很多中原文化、观念的影响是很低的,与西域那边的文化反而契合的更多。
所以说敦煌的菩萨虽然显得前卫,其实也是正统的大乘佛教,希望后人不要误解读了。
菩萨的衣服确实前卫,在我们看来。这与当时的自然环境与思想文化有关。
菩萨原型来自古印度,那里气候炎热,人们的服饰本来就是暴露很多,有些上身就是一些布片或者裸露。
那些壁画是大师高僧等所刻,在我们国家历史上,隋唐是一个包容开放容纳的时代,当然也接受了佛菩萨的服饰特色。
佛菩萨的形象以及场景,来自佛经,很多壁画是在还原佛经里的原文描写,比如《法华经》描写观音菩萨应以比丘、比丘尼……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这也是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可男可女,有那么多形象的原因。如果观音菩萨以贵妇人的形象去度人,那么她就是一个仪容高贵,穿绫罗绸缎,戴珠宝璎珞的美女形象;如果她以乞丐的形象去度人,那么可能就是衣不遮体,丑陋下贱的街头盲流……
还有,印度没有穿鞋的习惯,我们见到的佛菩萨也都是不穿鞋子的,可是唐朝是穿鞋的对吧?那些刻壁画的艺术大师,并没有给佛菩萨们穿上鞋子。还是尊重了原来的服饰习惯。
端庄大气和暴露并不矛盾。我们看人家穿得少,认为是不得体,可是看看非洲原始部落,在当地人看来,哪有不得体或者暴露这一说法。我们说的暴露,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角度,着相了。跳水运动员,体操运动员,……她们穿的也不多,但是我们从来不认为她们比赛的衣服前卫哪。
西北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比较少,很多服饰民俗开放自由,唐朝又有那么多美丽高贵的丝织品,给菩萨那样的打扮,恰恰是敬畏和尊重。
心里有色,才有前卫呀,心不动,万物皆不色不前卫。
最早知道菩萨是在《西游记》当中的观音菩萨,头戴白纱,一身洁白长服,端庄,淡雅朴素,不惹尘俗,原以为菩萨都是如此,我想这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惯性想法,但在敦煌壁画中衣着少、裸露多、服饰中甚至有当下流行元素的菩萨不在少数。紧身短袖、露脐裙、薄若蝉翼的纱衣如此前卫的衣服为何会出现在千百年前?
这其实是人们对传统认识偏差的问题,人们对古代服饰的认识多停留在明清两代,如《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衣服就是以明朝的衣着为基础,而明朝的衣服大多仿制唐宋,那么《西游记》中观音菩萨的衣着又为什么和唐朝的区别这么大呢?
中国是一个传承悠久的历史文化古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承的文化多种多样,不全是保守的,如唐朝这样开元的时代,唐代社会开放自由,经济发达,贵族穿着讲究,壁画中层层叠叠、薄若蝉翼的纱衣,正是当时高超纺织技艺的反映,且敦煌地处中原与西域的交汇带,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较小,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较大,女性也更加开放自由。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重要节点。在印度,菩萨是不着上衣的,用璎珞和飘带进行装饰。“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人们觉得不穿上衣不好,便用很宽的飘带和僧祇支遮蔽身体,所以敦煌莫高窟的菩萨衣着会让人觉得“前卫”“潮流”。
敦煌壁画人物像衣着前卫,反应了大唐的气象。
经济发达,统治者有气度和文化自信。
频繁的文化交流,必然会对包括服饰在内的生活产生影响。
唐朝中西交流频繁的情况下产生的,唐朝女性的服装在这个时期与别的时期大不相同,展现出了异样的风采。
唐代女子的服装发生了很大改变。
这些改变里有着取悦男子的成分,但这其中也包含着女子大胆开放的想法和对美的执着。
女性男装、打马球蔚然成风,男女之间的等级差异仿佛不再那么难以跨越。
人们在前代襦裙上加了半臂和披帛,更流行的是齐胸襦裙,因为它使人显得飘逸。
不仅敦煌壁画,唐代出土的仕女俑以及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都很好的表现了女子喜好齐胸襦裙这一时代特征。
唐朝经济发展的繁荣,吸引外来人士的动力,经济、文化、服饰交流频繁。
三亚南海观音和普陀山观音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是,历史不同、造型不同、规模不同,具体如下:
一、历史不同
1、三亚南山海上观音
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像项目从1995年开始筹备,1999年获审定通过并于同年破土动工,工程历时6载,于2005年4月15日建成。
2、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
普陀山是世界闻名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
唐宋元明清历代近20位帝王为求国泰民安,屡遣重臣来山朝拜观音,赐帑赐金,振兴佛土,五朝恩赐,千年尊崇。而三亚南海观音是借观音信仰打造的新旅游景点
观音菩萨图片做壁纸会不会不敬?
菩萨形象作为壁纸,这只是一种形式,至于是否恭敬如法,关键要看你的内心。观音菩萨,广大慈悲,深悯众生,大概没时间,也没有理由对这种事斤斤计较的。如果你自己觉得这事不如法,没有恭敬心,不要去做就行了。当然,手机电脑里存了诸佛菩萨的形象,可以同时存一个免罪咒,以避免某些无心之过。这也是诸佛菩萨的慈悲之处,他们总能应机设教,顺遂众生。
学习佛法和学习其它知识一样,不要学来学去,连自己本来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都没有了。这不是我们的初心,我们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得到了悟人生的无上智慧。
佛学是一种文化,对文化的尊重程度,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深度和高度。一个人从灵魂上都没有对一种文化有敬畏感,也就没有可能去放下身心,虚心的学习。佛学文化更是如此,为什么很多人学佛法,学来学去,丢掉了正信,学成了迷信。因为他们总是抓住这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不放,对佛法里面真正的文化内涵不去理会,深入学习,这是放下金子,去抓沙子。
我一直以为,那些高考之后把教材都撕碎了的学生,他们从内心里对知识没有足够的尊重,之后的学问之路,又能走多远呢?为什么民国的时候有那么多大师级的人物,看看他们的理想和人生态度就一目了然了。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文化的惜爱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他们人生成就的根本动力。
很多人问,是不是背了《心经》《金刚经》就有功德了,开了智慧了。其实,如果对经文的义理不通,又不能按经中所说的要求自己。即使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功德利益。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不仅仅是温习,更是实践的意思。我们学了那么多佛法,背了那么多经咒,是为了什么?诸佛菩萨,不应该只是我们的膜拜对象,而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榜样。地藏菩萨的大愿、观音菩萨的大悲、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方方面面在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了悟人生。
只要你对佛法,对诸佛菩萨起了真正的恭敬心,懂得了学佛是为了什么,这时候你的智慧才开始升起,有了足够的智慧,这些问题也就不成问题了。